×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BC

ZT 多倫多地下有乾坤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古道新渠 川流不息 多倫多地下有乾坤
( 2008-10-23 )



在一些經典大片中,城市下水道這個地下城往往是神秘特工、邪惡勢力、妖魔鬼怪棲身和大顯身手的地方。作為北美古老的城市之一,多倫多也有著發達的地下排水網絡。一蓋之隔,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天地,雖然和我們近在咫尺,卻一輩子也不會涉足其中。

記者 李海濤

為了采訪這個地下長城,記者向多倫多市政府相關部門提出了申請,但得到的答復是基於安全考量,多倫多的供水和排水系統一概不對外開放,即使是媒體也不例外。道理很簡單,一切為了安全。以往有重要任務來訪,經過街道的下水道蓋子都會被安全人員封死,而大型的下水通道無一例外地作為警戒重地,防止被人利用。因為恐怖分子一旦熟悉了城市的地下系統,無疑如虎添翼。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在無所不有的網絡上,多倫多的排水系統竟然一點介紹資料都沒有,顯然這些資料已經被列為高度機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幹道的歷史、走向和參數。好在有一幫不太安分的少年,他們以城市探險為樂,突破重重障礙深入地下,為我們揭開了這個黑暗世界神秘的面紗。

安省最寬大的下水道

位於北約克境內的Wilket Creek下水道,可以說是安省最寬大的下水道,其直徑在5米左右,全長近6公里。這個龐然大物的開端,是從Yonge和Finch西北側的一片綠地開始,該地點如今處在高壓線帶上,地面青草茵茵,絲毫想象不出來這裏怎麼會成為一條河流的發源地。這條小河不斷壯大抵達多倫多著名的Edward Garden,在這個公園中穿行的那條美麗的小河,就是Wilket Creek。有趣的是,它的上游竟然是安省最大的排水溝,小河蜿蜒伸延,最終把城市的雨水排進Don River裏,流到安大略湖。

Wilket Creek下水道是在Wilket Creek的故道上修建而成,其開始的首公里段,管道直徑並不是那麼大,從2.2米到4米之間。由於利用了河谷的關係,不用耗費巨大的開挖工程,只用把大型的水泥預製件埋進去,填土鋪草就可以完工了。多倫多這種下水道的設計完全依據特殊的地理優勢,其他城市難以簡單模仿。

上世紀60年代末,當時北約克市政府為了保證小溪附近居民有一個乾燥的地下室和可以活動的後院,就把這條小溪變成了巨大的排水管道,這樣既解決了小河滲水的問題,又把河谷變成了草地,形成一個天然的林中小徑,讓沿途居民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場所,這個工程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一個曾經鑽進這個地下道探秘的人寫到:走在巨大的水道中,你會感覺自己處於埃及神廟之中,或者一個巨大的殿堂之中,只不過裏面寄居著一些浣熊,雖然沒有想象中的神靈,但一個人孤零零地走進去還是有些恐懼,總擔心會有一些超自然的幽靈,遊蕩在這個多倫多地下之城,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半個世紀過去了,水泥混凝土的結構絲毫沒有顯出它的衰老。

記者循著這條水道走訪時看到,原來的故道已經被綠草掩埋,衹有一些當年的旱橋還站在原來的位置,只不過橋孔多被封死。悠長的小徑上不時走過散步的人,如果不是那些下水道的窯井蓋子,沒人意識到這綠草之下還有另一個世界。

除了井蓋之外,水道所有和外界相連的出口都被鋼筋柵欄所封死,防止有人誤入發生危險。透過巨大的鋼筋隔離網往深裏看,雖不能說它深不可測,但10 米的高度還是有的。看下去真的像地鐵通道,即使兩輛麵包車在裏面開也綽綽有餘。它在靠近Edward Garden的出口寬達11米,附近還豎著警告牌子,上書:泄洪通道,危險勿入。

多倫多失蹤的河流

多倫多類似這樣的下水道不計其數,有時候我們在居所附近走走,經常會發現一些路走著走著就到了盡頭,那很有可能你的面前曾是一條小河。許多類似 Wilket Creek這樣有著久遠歷史的小溪,在城市的發展中漸漸地萎縮。有的地方被新開發區填平,有的被迫改變了河道,有的被砌上了水泥河床,更多的則變成了城市的排水管道,這些都可算成多倫多失蹤了的小溪,它們由地上河變成地下溝。

比如在多倫多大學介於Bloor Street和Hoskin Avenue之間的一條名為Philosopher's Walk的小路,就在安省博物館的後面,它蜿蜒在一個很窄的看上去很像河谷的綠蔭中,實際上以前就是河谷。走過那裏時,衹要你留心貼近下水道的蓋子,就可以聽到潺潺流水之聲,雖然你看不到小溪的蹤影,但那的確是一條名為Taddle Creek的小溪的故道,那潺潺的流水就是它依然殘留的痕跡。它的起源在St. Clair Ave 以北和Bathurst St以西附近的Humewood Park,然後向東南方向流淌,經過多倫多大學,穿越University Ave,以及多倫多市中心的Queen St,最終彙流到Don River,在地圖上如今已經沒有它的標示了。

多倫多的許多小河不是被建築開發掩埋了,就是這樣演變成下水道的。這樣的小溪還有很多原本是沿著冰川時代刻劃出來的溝壑流向安大略湖。比如說 Mud Creek、 Walmsley Brook和 Cudmore Creek等,現在都變成了巨大的下水道。許多百年前興建的下水道,還都是當年的紅磚結構,在那個年代就如此興師動眾修下水道,看起來有點超前,但對建設這個城市的作用是顯著的。其中,Mud Creek也被稱作Mount Pleasant Brook,就很有代表性。它發源於以前的Downsview機場以東,向東南方向延伸,在Don Valley舊磚廠附近彙入Don River。

這些失蹤河流的發現者 Helen Mill,她原本在多倫多大學學習哲學和地理,後來做導游。在一次加油的時候,她感到加油站的地面是傾斜的。十分好奇的她回到家裏,打開航空地圖,發現那個加油站座落在Taddle Creek的河堤之上。而那條河已經看不到蹤影,由此激發了她尋找失蹤河流的念頭,並糾集了一班同好。他們一起發起了尋找多倫多失蹤河流的工作,發現一個就在地圖上標明,並試圖尋找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

這群本來就喜歡穿密林走峽谷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和興趣相結合,並且是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探尋多倫多的迷失血脈。經過他們十幾年的徒步考察和悉心發現,多倫多的每一個溝溝坎坎都有了自己名正言順的頭銜。

時光倒流180年

也許很多讀者不知道,今日多倫多看來發達的城市排水管道,很多是在百年前開始興建的。18世紀30年代,多倫多是個僅有萬人左右的小鎮,當時還沒有任何衛生設施,人們的衛生習慣也相當不好,街道的路面也沒有鋪,雨雪過後就面目全非,被稱為“泥濘的約克”,環境非常的肮髒。當時人們沒有處理生活污水的概念,一直采用自然處理的方法,也就是將污水一股腦地倒進附近的河溝裏,靠河水自然降解和帶走垃圾,這是最簡單、最自然的辦法。時間一長河水變得非常污濁,河面上漂浮著各種垃圾以及小動物的屍體,終日散發著令人窒息的氣味。最終將安大略湖和湖濱地區搞得一團污糟,無論是居民還是遊人,對此都直皺眉頭。

在這樣的衛生習慣下,疾病的到來是早晚的事兒,當時人們的飲用水來源於湖濱。很快,瘟疫便隨著污濁的河水蔓延開來,霍亂就是最致命的一種威脅。創刊於1825年的《加拿大自由人報》,其創始人考林斯(Francis Collins)曾經這樣描寫過多倫多的水港:“河面上漂浮著死去的馬匹、小狗、貓和其他垃圾,幾乎是匯集了所有居民的全部生活垃圾”,而考林斯也於 1834年死於多倫多肆虐流行的霍亂。

到了19世紀末,多倫多的居民才逐步意識到清潔的飲用水和環境,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也開始注重環境保護。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並沒有馬上建立污水處理系統,雖然當時美國和英國都已經建成了類似的設施,但由於多倫多經濟實力不足,令到當時的政府對此項目不積極,連民眾也都是猶豫不決,覺得工程過於浩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倫多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商業和移民城市,一個不良的衛生紀錄,嚴重削弱了她的吸引力。政府和民眾不得不考慮建立污水處理系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於是開始著手修建飲用水廠以及城市排污系統。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不少小溪由於佔據地形的優勢,被順理成章地改建為污水管道,失去了往日的自然風采。為了多倫多居民的健康,它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由清潔的小溪走進排污的管道,這些大自然的朋友,它們本是清白的。

比如Taddle Creek以前是一條總長為6公里的小溪,其中的幾部分就曾多次被掩埋改建。在多倫多工業發展時期,靠近多倫多市中心的一段是最先被改造成下水道,在接近 1860年的時候,再度將靠近Church Street以東的那一段改造成下水道,而安省博物館後面那段,則是在1886年被埋為下水道。

當時的政客不聽設計師的建議,為了省錢省事,把污水管道和泄洪排水管道合二為一。平時排排生活廢水還可以,但是一旦暴雨來臨,其泄洪排水能力就顯得過於脆弱,大量雨水和污水都聚積在馬路之上。也正是這種設計,讓部分污水直排到安大略湖裏,使得夏季高污期,部分湖濱浴場不得不因為水質污染而關閉。也正是這種混合排污管現在依然在工作,導致我們今天仍不得不為這種錯誤的決定買單。

多倫多污水處理廠

當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污水處理工程多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大舉興建,但多倫多第一個污水處理廠卻建於1910年,它位於湖濱Leslie Street的最南端,名為The Ashbridges Bay Treatment Plant,每天處理污水能力在81.8萬立方米,這個污水廠在世界上堪稱污水處理的鼻祖,同時也是加拿大最早的污水處理廠,就拿今日的標準來說,也是最大的處理廠,可見當時政府的決心有多大。它主要負責處理生活污水和商業污水,比如沖馬桶、洗浴、沖洗機器的廢水等。

到了1953年的時候,大多倫多地區有大大小小18個污水處理廠,分別處理當時的18個獨立市政單位的污水。其中大部分污水處理廠設備已經處於老化狀態,難以負荷高速增長的人口。鑒於這種情況,多倫多市政府首先在1954年作出決定,不再投資建設小型的污水處理廠,計劃建設一個大的污水處理廠去取代那些佈局分散、能力有限的小廠。到了1960年,全市集中保持了4個大型處理廠,原來的小廠變成了一個個水泵站,負責把污水集中運送到大污水處理廠。

其他三個污水處理廠分別是:North Toronto、Highland Creek和Humber。其中North Toronto處理廠有獨自運轉的排水系統,和多倫多的並不相連,但在1912年行政區劃分時,歸於多倫多。

1925年9月,當時的北區市政府計劃投資1千萬元來重新規整城市的排水系統,並寫進了市政府附例中。但是這個系統依然是同時排除和處理污水、雨水,當時來說雨水排澇在多倫多北部市區是一個主要問題,因為當時很多街道還沒有鋪路面,一旦下雨所有道路都變得泥濘不堪。而整修管道的資金主要靠提高當地居民的特別稅收,市政府僅負責排污幹線管道和總站的費用。

一年之後,北區市議員又通過了一個新的市府附例,為多倫多北部市區再修一個專門的處理廠,計劃耗資100萬元,而且在1926年當年開工,1929年8月投入使用,1954年由於市政區域重新劃分,這個污水廠劃歸多倫多市政府。

多倫多污水的處理過程

多倫多排水管道的設計施工非常講究,全市範圍要合理規劃和安排其傾斜度,這樣一張超大的網絡才能滿足水往低處流的特徵。在小區內有一些總的蓄水、排水站,通過它們再把污水輸送到處理廠。全市的主排水管道有510公里,各個小區管道加起來則有9,977公里,總共有463,300個接口。有些地勢起伏的地方,還需要建立泵站把水壓上去,全市共有45個泵站,5個大的蓄水站。

在電影裏經常會看到特工沿著水道潛行,實際上這裏的水流在雨季相當湍急。污水在管道內平均流速是每秒2米,也就是說如果管道長度是16公里的話,污水需要流兩個半小時才能到污水處理廠。根據水量越大流速越高的原則,當排水管內水量達到83%的時候,水流速度則達到最高速度,超過這個量之後,流速又會因為擁堵而降下來。而在設計上,下水道的溫度也是恒定的,無論冬夏平均都在13度左右。

當污水到了處理廠,需要經過10個半小時的各種處理程序,才能達到排放標準,像淨水一樣排放到安大略湖。在這裏也和管道流速的道理一樣,水量大一些,處理速度也就快一些。

多倫多有許多儲洪區,就是我們居民區邊上的一些池塘等低窪區,設計是可以容納每次暴雨最初的25毫米降雨量的雨水,之後則無法繼續儲水。如果連續超量降雨的話,排水管就會溢出。更糟糕的是,暴雨通常把地面上的各種有毒污染物都沖進下水道,流進蓄洪的水域或安大略湖,進而污染池塘、溪流、水域附近的居民。

知道了這兩種排水系統之後,市民就應該明白不要隨意將污水排放到路邊的下水道裏,它的功能衹是排雨水。所以有游泳池的家庭不要將廢水直排到街上的下水道,喜歡在車道上洗車的人也應該明白,你所用的各種洗潔劑等化學物質,如果流經路邊的下水道,就直接排放到你周圍的自然水域或者安大略湖,這樣做無異於自殺一般。有的人圖省事,把廢棄的機油、垃圾等也往路邊的下水道一倒了之,實際上是非常有害的行為,我們不希望200年前的環境污染災害,再次返回我們身邊。

多倫多東區沙灘還有兩個個巨型的污水沉澱槽,負責收集沉澱雨水,使得這些混雜了污染物的雨水,在流入湖中之前得以沉澱。實踐證明,它們有效地提高了水質,使得東區沙灘泳場即使在嚴格監管之下,大部分時間也是達標的。

目前最新建的一個淨水項目是在多倫多西區沙灘的一個沉澱槽,它通過管道把溢出到地面的污水收集起來,阻止它們直接流入湖中。這個工程長4公里,有 3個巨大的臨時儲水罐,長長的管道可以使污水的污染物得以充分沉澱。臨時儲水罐中有特殊的紫外線燈照射,以殺死其中的細菌,然後再慢慢地把處理過的水排放到湖中。當然暴雨時候溢出的洪水,它們也就無能為力了。

愛惜我們的生活環境,關乎到千秋萬代的問題。生活中一些小節,一不留神,就會鑄成大錯。譬如許多人把抽水馬桶當作萬能的垃圾處理器,剩菜剩飯、小東小西,衹要沖得下去就直截倒了進去。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種細小的東西,曾經讓多倫多水務局頭疼不已,那就是牙線。

去年1月多倫多水務局對此提出專門警告,他們表示由於牙線經抽水馬桶沖入下水道後,會與下水道廢物纏繞在一起,形成球狀體,最大的有壘球般大小。使抽除污水馬達的葉片停止運轉,導致污水流進水道,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多倫多各處的污水處理廠都設有兩個抽水馬達,由於牙線肆虐,嚴重時兩臺馬達都會停止運轉。由於牙線問題愈來愈嚴重,幾乎每週都需將抽水馬達拆卸,清除其中的牙線。且由於新出品的牙線柔軔度很強,拉不斷,故工人清除時,必須用手將之扯出,或用剪刀將之剪斷,十分麻煩。

今日,當我們享受著多倫多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保護好我們這個城市,無論是地上的,還是地下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 / ZT 多倫多地下有乾坤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古道新渠 川流不息 多倫多地下有乾坤
    ( 2008-10-23 )



    在一些經典大片中,城市下水道這個地下城往往是神秘特工、邪惡勢力、妖魔鬼怪棲身和大顯身手的地方。作為北美古老的城市之一,多倫多也有著發達的地下排水網絡。一蓋之隔,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天地,雖然和我們近在咫尺,卻一輩子也不會涉足其中。

    記者 李海濤

    為了采訪這個地下長城,記者向多倫多市政府相關部門提出了申請,但得到的答復是基於安全考量,多倫多的供水和排水系統一概不對外開放,即使是媒體也不例外。道理很簡單,一切為了安全。以往有重要任務來訪,經過街道的下水道蓋子都會被安全人員封死,而大型的下水通道無一例外地作為警戒重地,防止被人利用。因為恐怖分子一旦熟悉了城市的地下系統,無疑如虎添翼。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在無所不有的網絡上,多倫多的排水系統竟然一點介紹資料都沒有,顯然這些資料已經被列為高度機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幹道的歷史、走向和參數。好在有一幫不太安分的少年,他們以城市探險為樂,突破重重障礙深入地下,為我們揭開了這個黑暗世界神秘的面紗。

    安省最寬大的下水道

    位於北約克境內的Wilket Creek下水道,可以說是安省最寬大的下水道,其直徑在5米左右,全長近6公里。這個龐然大物的開端,是從Yonge和Finch西北側的一片綠地開始,該地點如今處在高壓線帶上,地面青草茵茵,絲毫想象不出來這裏怎麼會成為一條河流的發源地。這條小河不斷壯大抵達多倫多著名的Edward Garden,在這個公園中穿行的那條美麗的小河,就是Wilket Creek。有趣的是,它的上游竟然是安省最大的排水溝,小河蜿蜒伸延,最終把城市的雨水排進Don River裏,流到安大略湖。

    Wilket Creek下水道是在Wilket Creek的故道上修建而成,其開始的首公里段,管道直徑並不是那麼大,從2.2米到4米之間。由於利用了河谷的關係,不用耗費巨大的開挖工程,只用把大型的水泥預製件埋進去,填土鋪草就可以完工了。多倫多這種下水道的設計完全依據特殊的地理優勢,其他城市難以簡單模仿。

    上世紀60年代末,當時北約克市政府為了保證小溪附近居民有一個乾燥的地下室和可以活動的後院,就把這條小溪變成了巨大的排水管道,這樣既解決了小河滲水的問題,又把河谷變成了草地,形成一個天然的林中小徑,讓沿途居民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場所,這個工程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一個曾經鑽進這個地下道探秘的人寫到:走在巨大的水道中,你會感覺自己處於埃及神廟之中,或者一個巨大的殿堂之中,只不過裏面寄居著一些浣熊,雖然沒有想象中的神靈,但一個人孤零零地走進去還是有些恐懼,總擔心會有一些超自然的幽靈,遊蕩在這個多倫多地下之城,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半個世紀過去了,水泥混凝土的結構絲毫沒有顯出它的衰老。

    記者循著這條水道走訪時看到,原來的故道已經被綠草掩埋,衹有一些當年的旱橋還站在原來的位置,只不過橋孔多被封死。悠長的小徑上不時走過散步的人,如果不是那些下水道的窯井蓋子,沒人意識到這綠草之下還有另一個世界。

    除了井蓋之外,水道所有和外界相連的出口都被鋼筋柵欄所封死,防止有人誤入發生危險。透過巨大的鋼筋隔離網往深裏看,雖不能說它深不可測,但10 米的高度還是有的。看下去真的像地鐵通道,即使兩輛麵包車在裏面開也綽綽有餘。它在靠近Edward Garden的出口寬達11米,附近還豎著警告牌子,上書:泄洪通道,危險勿入。

    多倫多失蹤的河流

    多倫多類似這樣的下水道不計其數,有時候我們在居所附近走走,經常會發現一些路走著走著就到了盡頭,那很有可能你的面前曾是一條小河。許多類似 Wilket Creek這樣有著久遠歷史的小溪,在城市的發展中漸漸地萎縮。有的地方被新開發區填平,有的被迫改變了河道,有的被砌上了水泥河床,更多的則變成了城市的排水管道,這些都可算成多倫多失蹤了的小溪,它們由地上河變成地下溝。

    比如在多倫多大學介於Bloor Street和Hoskin Avenue之間的一條名為Philosopher's Walk的小路,就在安省博物館的後面,它蜿蜒在一個很窄的看上去很像河谷的綠蔭中,實際上以前就是河谷。走過那裏時,衹要你留心貼近下水道的蓋子,就可以聽到潺潺流水之聲,雖然你看不到小溪的蹤影,但那的確是一條名為Taddle Creek的小溪的故道,那潺潺的流水就是它依然殘留的痕跡。它的起源在St. Clair Ave 以北和Bathurst St以西附近的Humewood Park,然後向東南方向流淌,經過多倫多大學,穿越University Ave,以及多倫多市中心的Queen St,最終彙流到Don River,在地圖上如今已經沒有它的標示了。

    多倫多的許多小河不是被建築開發掩埋了,就是這樣演變成下水道的。這樣的小溪還有很多原本是沿著冰川時代刻劃出來的溝壑流向安大略湖。比如說 Mud Creek、 Walmsley Brook和 Cudmore Creek等,現在都變成了巨大的下水道。許多百年前興建的下水道,還都是當年的紅磚結構,在那個年代就如此興師動眾修下水道,看起來有點超前,但對建設這個城市的作用是顯著的。其中,Mud Creek也被稱作Mount Pleasant Brook,就很有代表性。它發源於以前的Downsview機場以東,向東南方向延伸,在Don Valley舊磚廠附近彙入Don River。

    這些失蹤河流的發現者 Helen Mill,她原本在多倫多大學學習哲學和地理,後來做導游。在一次加油的時候,她感到加油站的地面是傾斜的。十分好奇的她回到家裏,打開航空地圖,發現那個加油站座落在Taddle Creek的河堤之上。而那條河已經看不到蹤影,由此激發了她尋找失蹤河流的念頭,並糾集了一班同好。他們一起發起了尋找多倫多失蹤河流的工作,發現一個就在地圖上標明,並試圖尋找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

    這群本來就喜歡穿密林走峽谷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和興趣相結合,並且是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探尋多倫多的迷失血脈。經過他們十幾年的徒步考察和悉心發現,多倫多的每一個溝溝坎坎都有了自己名正言順的頭銜。

    時光倒流180年

    也許很多讀者不知道,今日多倫多看來發達的城市排水管道,很多是在百年前開始興建的。18世紀30年代,多倫多是個僅有萬人左右的小鎮,當時還沒有任何衛生設施,人們的衛生習慣也相當不好,街道的路面也沒有鋪,雨雪過後就面目全非,被稱為“泥濘的約克”,環境非常的肮髒。當時人們沒有處理生活污水的概念,一直采用自然處理的方法,也就是將污水一股腦地倒進附近的河溝裏,靠河水自然降解和帶走垃圾,這是最簡單、最自然的辦法。時間一長河水變得非常污濁,河面上漂浮著各種垃圾以及小動物的屍體,終日散發著令人窒息的氣味。最終將安大略湖和湖濱地區搞得一團污糟,無論是居民還是遊人,對此都直皺眉頭。

    在這樣的衛生習慣下,疾病的到來是早晚的事兒,當時人們的飲用水來源於湖濱。很快,瘟疫便隨著污濁的河水蔓延開來,霍亂就是最致命的一種威脅。創刊於1825年的《加拿大自由人報》,其創始人考林斯(Francis Collins)曾經這樣描寫過多倫多的水港:“河面上漂浮著死去的馬匹、小狗、貓和其他垃圾,幾乎是匯集了所有居民的全部生活垃圾”,而考林斯也於 1834年死於多倫多肆虐流行的霍亂。

    到了19世紀末,多倫多的居民才逐步意識到清潔的飲用水和環境,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也開始注重環境保護。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並沒有馬上建立污水處理系統,雖然當時美國和英國都已經建成了類似的設施,但由於多倫多經濟實力不足,令到當時的政府對此項目不積極,連民眾也都是猶豫不決,覺得工程過於浩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倫多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商業和移民城市,一個不良的衛生紀錄,嚴重削弱了她的吸引力。政府和民眾不得不考慮建立污水處理系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於是開始著手修建飲用水廠以及城市排污系統。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不少小溪由於佔據地形的優勢,被順理成章地改建為污水管道,失去了往日的自然風采。為了多倫多居民的健康,它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由清潔的小溪走進排污的管道,這些大自然的朋友,它們本是清白的。

    比如Taddle Creek以前是一條總長為6公里的小溪,其中的幾部分就曾多次被掩埋改建。在多倫多工業發展時期,靠近多倫多市中心的一段是最先被改造成下水道,在接近 1860年的時候,再度將靠近Church Street以東的那一段改造成下水道,而安省博物館後面那段,則是在1886年被埋為下水道。

    當時的政客不聽設計師的建議,為了省錢省事,把污水管道和泄洪排水管道合二為一。平時排排生活廢水還可以,但是一旦暴雨來臨,其泄洪排水能力就顯得過於脆弱,大量雨水和污水都聚積在馬路之上。也正是這種設計,讓部分污水直排到安大略湖裏,使得夏季高污期,部分湖濱浴場不得不因為水質污染而關閉。也正是這種混合排污管現在依然在工作,導致我們今天仍不得不為這種錯誤的決定買單。

    多倫多污水處理廠

    當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污水處理工程多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大舉興建,但多倫多第一個污水處理廠卻建於1910年,它位於湖濱Leslie Street的最南端,名為The Ashbridges Bay Treatment Plant,每天處理污水能力在81.8萬立方米,這個污水廠在世界上堪稱污水處理的鼻祖,同時也是加拿大最早的污水處理廠,就拿今日的標準來說,也是最大的處理廠,可見當時政府的決心有多大。它主要負責處理生活污水和商業污水,比如沖馬桶、洗浴、沖洗機器的廢水等。

    到了1953年的時候,大多倫多地區有大大小小18個污水處理廠,分別處理當時的18個獨立市政單位的污水。其中大部分污水處理廠設備已經處於老化狀態,難以負荷高速增長的人口。鑒於這種情況,多倫多市政府首先在1954年作出決定,不再投資建設小型的污水處理廠,計劃建設一個大的污水處理廠去取代那些佈局分散、能力有限的小廠。到了1960年,全市集中保持了4個大型處理廠,原來的小廠變成了一個個水泵站,負責把污水集中運送到大污水處理廠。

    其他三個污水處理廠分別是:North Toronto、Highland Creek和Humber。其中North Toronto處理廠有獨自運轉的排水系統,和多倫多的並不相連,但在1912年行政區劃分時,歸於多倫多。

    1925年9月,當時的北區市政府計劃投資1千萬元來重新規整城市的排水系統,並寫進了市政府附例中。但是這個系統依然是同時排除和處理污水、雨水,當時來說雨水排澇在多倫多北部市區是一個主要問題,因為當時很多街道還沒有鋪路面,一旦下雨所有道路都變得泥濘不堪。而整修管道的資金主要靠提高當地居民的特別稅收,市政府僅負責排污幹線管道和總站的費用。

    一年之後,北區市議員又通過了一個新的市府附例,為多倫多北部市區再修一個專門的處理廠,計劃耗資100萬元,而且在1926年當年開工,1929年8月投入使用,1954年由於市政區域重新劃分,這個污水廠劃歸多倫多市政府。

    多倫多污水的處理過程

    多倫多排水管道的設計施工非常講究,全市範圍要合理規劃和安排其傾斜度,這樣一張超大的網絡才能滿足水往低處流的特徵。在小區內有一些總的蓄水、排水站,通過它們再把污水輸送到處理廠。全市的主排水管道有510公里,各個小區管道加起來則有9,977公里,總共有463,300個接口。有些地勢起伏的地方,還需要建立泵站把水壓上去,全市共有45個泵站,5個大的蓄水站。

    在電影裏經常會看到特工沿著水道潛行,實際上這裏的水流在雨季相當湍急。污水在管道內平均流速是每秒2米,也就是說如果管道長度是16公里的話,污水需要流兩個半小時才能到污水處理廠。根據水量越大流速越高的原則,當排水管內水量達到83%的時候,水流速度則達到最高速度,超過這個量之後,流速又會因為擁堵而降下來。而在設計上,下水道的溫度也是恒定的,無論冬夏平均都在13度左右。

    當污水到了處理廠,需要經過10個半小時的各種處理程序,才能達到排放標準,像淨水一樣排放到安大略湖。在這裏也和管道流速的道理一樣,水量大一些,處理速度也就快一些。

    多倫多有許多儲洪區,就是我們居民區邊上的一些池塘等低窪區,設計是可以容納每次暴雨最初的25毫米降雨量的雨水,之後則無法繼續儲水。如果連續超量降雨的話,排水管就會溢出。更糟糕的是,暴雨通常把地面上的各種有毒污染物都沖進下水道,流進蓄洪的水域或安大略湖,進而污染池塘、溪流、水域附近的居民。

    知道了這兩種排水系統之後,市民就應該明白不要隨意將污水排放到路邊的下水道裏,它的功能衹是排雨水。所以有游泳池的家庭不要將廢水直排到街上的下水道,喜歡在車道上洗車的人也應該明白,你所用的各種洗潔劑等化學物質,如果流經路邊的下水道,就直接排放到你周圍的自然水域或者安大略湖,這樣做無異於自殺一般。有的人圖省事,把廢棄的機油、垃圾等也往路邊的下水道一倒了之,實際上是非常有害的行為,我們不希望200年前的環境污染災害,再次返回我們身邊。

    多倫多東區沙灘還有兩個個巨型的污水沉澱槽,負責收集沉澱雨水,使得這些混雜了污染物的雨水,在流入湖中之前得以沉澱。實踐證明,它們有效地提高了水質,使得東區沙灘泳場即使在嚴格監管之下,大部分時間也是達標的。

    目前最新建的一個淨水項目是在多倫多西區沙灘的一個沉澱槽,它通過管道把溢出到地面的污水收集起來,阻止它們直接流入湖中。這個工程長4公里,有 3個巨大的臨時儲水罐,長長的管道可以使污水的污染物得以充分沉澱。臨時儲水罐中有特殊的紫外線燈照射,以殺死其中的細菌,然後再慢慢地把處理過的水排放到湖中。當然暴雨時候溢出的洪水,它們也就無能為力了。

    愛惜我們的生活環境,關乎到千秋萬代的問題。生活中一些小節,一不留神,就會鑄成大錯。譬如許多人把抽水馬桶當作萬能的垃圾處理器,剩菜剩飯、小東小西,衹要沖得下去就直截倒了進去。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種細小的東西,曾經讓多倫多水務局頭疼不已,那就是牙線。

    去年1月多倫多水務局對此提出專門警告,他們表示由於牙線經抽水馬桶沖入下水道後,會與下水道廢物纏繞在一起,形成球狀體,最大的有壘球般大小。使抽除污水馬達的葉片停止運轉,導致污水流進水道,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多倫多各處的污水處理廠都設有兩個抽水馬達,由於牙線肆虐,嚴重時兩臺馬達都會停止運轉。由於牙線問題愈來愈嚴重,幾乎每週都需將抽水馬達拆卸,清除其中的牙線。且由於新出品的牙線柔軔度很強,拉不斷,故工人清除時,必須用手將之扯出,或用剪刀將之剪斷,十分麻煩。

    今日,當我們享受著多倫多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保護好我們這個城市,無論是地上的,還是地下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谢谢,很长知识。请教洗车的水进下水道问题如何解决?
      • 我猜收费洗车场的水是经过处理后达标才排放的。好像环保组织一直不鼓励个人家在drive-way上洗车然后排放到路边的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