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她是个急性子,坐不住,所以直到现在,我选的书还都是十分简单的,有色彩斑斓的图画,但每页文字不超过3行的。否则人就没影了。她就要3岁了。最近这一两个月她心智发展的很快。我能感觉的到。上个月,给她借了一本书叫做red is the best。图书馆人员说,她会对任何toddler家长推荐这本书。我孩子看了以后果然很投入。这本书是20多年前,一个当时3岁的女孩妈妈写的,它很真切的描绘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某个颜色固执的热爱。书第一句话是,my mom doesn't understand about red。 书作者以她女儿kelly的口气描写,说我多么喜欢我的红衣服,红手套,红睡衣...但是我妈妈要我带黄手套,穿绿衣服..因为妈妈说,你的红手套破了个洞,红外衣太薄...
我女儿让我给她念了几遍。很快她联想到自己。"我喜欢粉红色。可是,我妈妈不象kelly的妈妈那样不让我喜欢pink。so,my mom understand about pink at all!"说明她已经有了较复杂的true/false, AND/OR 判断能力。给她2个if conditions, 她能根据她的生活经验,判断这些条件成立不成立,然后得出结论。
现在她很多时候都在展现这种判断力。比如她看到树开始长叶子了,就能推断出鸟们要飞回来了,因为最近刚好有这么一本书,说bunny和一只bluebird交了朋友,可是天冷了,bluebird要飞到南方去,等天暖了又回来继续和bunny玩。书上画的天暖和的图,就是树开始长叶子,花开了。
她在2岁1个月时出现简单的因果判断能力。就是一个条件,推一个结论。当时有一本书,叫rich cat, poor cat。书中说,rich cat 每天懒懒的晒太阳,poor cat每天忙于抓老鼠。rich cat有专人照顾,定期去salon理发,美容,修指甲。poor cat 又黑又脏没人理。rich cat 病了能收一大堆贺卡,poor cat只能躺在地上自己添毛...最后说,rich cats are somebody's cats. poor cats are nobody's cats.每一页都是强烈的对比,我想书的目的是让孩子理解正反意和对比。有天我带她在小区里玩,邻居家门口刚好有一只猫。她和猫打了声招呼,然后说,这就是rich cat。因为它是somebody's cat。也就是说她能把书本上的图画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作出简单的if..then推断。我认为这样的读书就很有效。其实我并不喜欢那本书。成人一眼就看出来它实际上描述的是穷人和富人,用猫替代了。书中穷猫受尽了欺负,我看着觉得很可怜。可是,我女儿没有我这种反应。因为很明显她还没有对穷富的深切体会。她更不会从猫联想到人。
后来到她大概2岁半时,她读书就出现明显的感情色彩了。她会跟着书上人物高兴悲伤。书上的人物要是受伤了,她就不想看下去了,有时连这本书都不想去碰。所以如果小孩不想看书的时候,我觉得不要坚持让他去看。很可能是书中出现了他接受不了的内容,不论是感情上还是智力上的。孩子要是不告诉你原因,成人未必能看出来,这些内容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这时候她再回头看poor cat那本书,她就表现出对poor cat的怜悯了。虽然她还是觉得poor cat的遭遇只发生在那只猫身上。她的感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并且她开始自动的把自己带入到书中去。这种带入情节,会持续一辈子。成人也这样,要不那些穿越文这么受欢迎呢。主人公出身平常,一个机会能接触所有的贵人,不费力气让每一个贵人爱上她。许多成人在看类似虚幻故事时,都自动把自己想象成为书里人物。我女儿会去想,要是我是那只猫呢?然后结合她自己和别人交往的经验,她判断出,她的好朋友一定会可怜她。
通过她的感情和逻辑发展过程,和回忆我自己从小长大的经历,我觉得想象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书本上的知识,要想真正成为自己的,一定要在这个人积累了一定生活和情感经验,通过联想才行。假如我提前读了四季变化那本书,在她还没有足够的观察过自然界变化的时候,她做不出任何判断。如果你读完了问她,她能把整个故事重复一遍,可她什么结论都得不出来。也就是说,她背下了某个知识,但不会运用。如果她不会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对她的行为判断没有指导意义的话,那这个知识很快就被她忘了。除非你天天都给她重复着。
所以我没有花时间致力于早教知识。如果我每天花点时间,把和她追跑嘻笑的时间缩短点,她还是能记住不少东西的。她不聪明也不很笨,一般人。可这样学的知识是死板的,是单个的知识点。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她不能自动去推导另一个。这样的学习会很累。大人交着也没什么意思。没有互动。
这和我自己的经历也一样。我现在给孩子读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毛虫作蛹成蝶的过程我知道的可比她晚多了。我是在11岁,读科普文章时才知道原来糊蝶的幼虫是毛毛虫。那是一个少儿科普文章,没有图画,简单枯燥的一段文字。可我读完后,立即把它和平常的生活联系起来,原来那些让我头发麻的虫子还能变这么漂亮。然后想,既然胡蝶是由看起来不相干的毛虫变来的,那蜜蜂呢?箐蜓呢?是不是也从某个我每天都看的见的虫子变来的?于是就想着去找这个答案。接着又马上联想到听过的故事丑小鸭,发现这2者之间有相同的东西。感叹看来不能小看某个丑陋的东西,没准有一天它变的让你吃惊呢。
我孩子也听过故事丑小鸭,可她一点想不到丑小鸭变天鹅,和毛虫成蝶有什么联系。一定要等她的领悟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她自动就会有演绎,归纳,推断,总结的能力。这个过程是从玩中来的。大人急不得。
回到读书的话题。根据图书馆人员的说法,2-3岁的孩子,最喜欢听到重复的词,语句,模式出现在每一页上。她顺手抽出一本书,好象叫where is my cat, 也是eric carle的。每一页小男孩都在重复一句话,is this my cat,no, 这是老虎/猎豹...最后他找到了他的猫。书的目的是要孩子看到不同的猫科动物。还有许多eric carle的书都是这样的重复。比如panda bear panda bear what do you see? I see a bald eagle souring over me. bald eagle bald eagle what do you see...动物接龙,但都重复一个模式。在我看来这样的书很没有意思。我一定会睡着了。但我女儿真的象她说的那样很感兴趣。大概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认为这就是funny,幽默。
另外,有的书色彩丰富,比如eric carle的。有的色彩单调,可是人物表情丰富。dr seuss 就是。更象成人看的漫画。我女儿喜欢看人物的表情。我发觉她无论是看画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察言观色的能力比较高。她很容易从细微的脸色判断出这个人的心情。她看dr seuss 书,喜欢指着人物说,它sad/mad/happy了。她不是从故事的前因后果判断出来的。而是从画中判断来的。eric carle的书,她从不评价人物的心情,因为每个动物的表情都一样。eric carle的书更趋向于陈述某个知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