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BC

加國不應再受種族主義言論蠱惑--余全毅 (Henry Yu), 卑詩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加國不應再受種族主義言論蠱惑

[2010-11-23]

作者:余全毅

30年前,CTV電視台播出極具爭議的W5時事節目《校園大出賣》(Campus Giveaway),內容暗批加國大學招收太多外國(亞裔)學生。事隔多年,《麥克琳》(Maclean's)雜誌最近刊出年度大學排行榜專輯時,引以種 族主義舊思維大事發揮,而且炒作「為何加國白人認為本國一些頂尖大學亞裔學生過多」議題。更令人遺憾的是,《麥克琳》企圖以報道的方式,來包裝它那帶煽動 意味的種族偏見。
該報道的記者採集大量一手資料,可是編輯沒正視年輕一代,日益憂心自己前途可能取決於學業成績單一因素,而放過這富啟發的議題,並糾纏於「亞裔」對「白人」這樣的種族概念中。他們塑造亞裔生太多、學業出眾但與社會隔膜的假象,並把問題歸咎亞裔生在校園缺乏溝通。
該專輯以「亞裔生太多」(Too Asian)為題,這概念源自逾一世紀的種族主義政策,把所有貌似「東方人」(Oriental)的外來者統稱「亞裔」,而這族裔又看似潛在威脅本地白 人。難道我們還未進化到足以認知,黑頭髮、非來自歐洲的人,同樣可以是「加拿大人」,而該專輯作者假設「亞裔」即非「加拿大出生」的論點,根本站不住腳 嗎?
避免片面簡化為「亞裔」和「白人」
從《麥克琳》網上版最初300位讀者留言來看,絕大多數批評該報道無的放矢、就僵硬種族思想的危險所發表評論,無論識見上或表達力都勝於該刊作者。而這令 我覺得有希望,加拿大年輕一代具有睿智,洞察任何有關種族的「坦誠對話」,須先避免那些把群體片面簡化為「亞裔」和「白人」。每天我在教室都可聽到來自世 界各地不同膚色學生,充滿智慧和人情味的對話。這使卑詩大學和本國其他大學成為特別之處,當然也比《麥克琳》雜誌編輯部的思想開明。
應要瞭解學生多元化背景
該報道提到美國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把當地亞裔形容為「模範少數族裔」,並且有些私立大學悄悄為「亞裔」加設收生上限,但文章批評這種在美國採用的 收生上限不適用於加拿大,也違反我們基於高中成績的收生政策。然而,該文作者不知自己正承受美國這套種族主義立場,把「亞裔」定性為威脅「白人」學生的 「讀書狂」。事實是,大學也有許多成績一般、酗酒及不擅思考的學生,也有許多極用功、有進取心,而又擔心畢業後能否賺回學費的學生。
該文作者也未能抓到在美國引起的辯論重點,那就是為甚麼高等教育視為啟動民主和社會向上流動的機器,以及大學為培育下一代領袖所擔當角色。在許多美國大學 校園,更有意義的討論所涉及議題,並非大學「亞裔生太多」,而是如何培訓更多醫生或律師以服務多元化的社會;或者文科教育和商科教育,能否用同一經濟邏輯 去衡量;如果高等教育只是可保障未來收入的投資,那社會整體須付出甚麼代價?
我們該問的是,如何改善大學校園社區,應瞭解學生的多元化背景,以及為何封建的種族思維仍然存在。帶種族主義的問題,蒙蔽了我們的思考。如果好好談論種族問題,得先要看透空泛的概述,而要多瞭解實際發生之事。
人們極少質疑社區是否「太多白人」
回顧加拿大歷史,本國直至近代還在奉行類似南非和南美的白人優越主義政策,移民政策也以「白人加拿大」主導,通過一系列歧視法例,剝奪「非白人」的民權, 結果在就業和房屋等領域,實施廣泛的種族隔離。當局創造「白人」類別作為政治組織工具,把本身背景迥異的歐洲移民「團結起來」,同時與「東方人」、「亞 裔」、「猶太人」或「原住民」作出區別。時至今日,我們仍受到這歷史延續的影響,包括「加拿大人」這名詞和「加拿大白人」交替使用。例如在Molson Canadian啤酒廣告,「加拿大人」被描繪為清一色「加拿大白人」,令到我們以為這是真實的反映。所以,我們極少質疑這個住宅區或社區是否「太多白 人」,為甚麼我們只會問這個社區或這所大學「亞裔生太多」?
其實,我們的社會已不再像Molson Canadian啤酒廣告所描述的「那麼白」。也許,加國從來沒有「那麼白」。一個世紀前,當白人主義者大唱「白人加拿大萬歲」(White Canada Forever)的時候,白人優越主義只躲藏在原住民保留區和貧民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移民潮湧至加國,他們除了融入以英裔白人為主的「加拿大白 人」社區之外,似無其他選擇,唯有這樣,才可在一個白人種族隔離社會中分享既得利益。由於本國廢除針對「非白人」二等公民的法例緩慢,這些能「適應」的歐 洲移民繼續受惠。
時至今日,消除種族歧視過慢,繼續令我們吃苦頭,包括《麥克琳》雜誌作者不假思索就採取種族立場,那就是「亞裔」最能代表長黑頭髮和有東方人臉孔的人。其 實「亞裔」本身來自非常不同背景。當你下次見到黑頭髮的人聚在一起,記住他們可能也在互相瞭解,求同存異,而不要隨便指責他們「物以類聚」,並要反躬自問 為何你假定他們的背景相同。

本文作者余全毅(Henry Yu)是卑詩大學歷史系教授,他正撰寫名為《太平洋加拿大》(Pacific Canada)的英文新書,該書主張加國社會應該承認以前歷史的不公平,並群策群力重建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未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